近期,蔚來汽車在一眾造車新勢力中率先發布了自己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根據其截止9月30日未經審核的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蔚來汽車在報告期內實現了超過98億元人民幣的總營收,相比去年同期猛增超過116%;凈虧損同比減少了超過20%,為8.4億元人民幣。
從大的財務指標上來看,蔚來汽車似乎表現的還不錯。作為目前蔚來、小鵬、理想汽車這三大造車新勢力中的領頭羊,蔚來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的熱潮下始終不缺關注度。那么,蔚來近期的實際表現到底如何呢?只能說,壓力依然不小。
1 交付不穩埋隱憂,蔚來后勁待觀望
在各家車企都特別關注的車輛交付數據上,根據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蔚來汽車在本季度累計交付了24439輛車,同比增幅超過100%,實現了持續性的交付增長。
不過,如果將蔚來與其它造車新勢力進行對比的話,其交付數據并不是那么令人滿意。
比如在今年七月份,蔚來汽車的交付量在造車新勢力中的排名只排到了第三,八月其交付量更是繼續下滑,甚至被“蔚小理”之外的其它造車品牌給超越了。九月份雖然蔚來汽車的交付量實現了猛漲、排名也回到了行業第一,但到了十月份,其銷量又開始大跌。
可見,相比于競品們來說,蔚來汽車的交付情況并不穩定,這給其未來的銷售“后勁”埋下了隱憂。
雖然縱向來看蔚來汽車在今年三季度的整體交付量表現還不錯,但橫向來看,它被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甩在身后的現狀與目前蔚來新勢力第一的身份并不匹配,這或許預示了蔚來汽車在銷售增長層面的變數會很大,這將直接影響其未來業績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銷量除了與品牌影響力、產品力等強相關之外,還和車企的產能表現關聯很大,特斯拉在中國超級工廠投產之后所取得的銷售提振表明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產能至關重要。
但這這一點上,蔚來汽車似乎也不是讓人十分放心。原因在于,在目前自主建設工廠、將產能把控在自己身上的行業大趨勢之下,蔚來汽車主要還是通過江淮汽車的代工廠來實現生產,而在自主產線的建設上,蔚來汽車投入巨資的合肥工廠預計要在明年三季度才能建成投產,預計年產能是六十萬輛。
作為對比,開始同樣采用代工模式的小鵬汽車預計在今年年底就將用上自己的肇慶工廠實現自產,這說明蔚來汽車在產線建設上相比于競爭對手已然形成了差距,這可能會進一步讓它未來一段時間里的銷售情況面臨波動。
在市場競爭愈發白熱化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蔚來汽車的行業地位決定了它必須要在方方面面占得行業先機才行,但在至關重要的產能、銷售表現層面它卻已然落了下風,這不是一個好征兆。
2 更多的問題還在浮現
聚光燈之下,人們難免會對蔚來汽車有更高的要求,這導致了新財報之下蔚來的更多潛在問題還在浮現出來。
比如在研發投入層面,很多人都還記得李斌曾經表示2021年公司將大幅提升研發規模,目標投入五十億元人民幣。但從最新的第三季度財報數據來看,蔚來汽車在今年三季度的研發投入不到12億元人民幣,今年前三季度累計研發投入只有27億元人民幣左右。這意味著如果想要完成目標的話,那么蔚來在四季度還要投入22億元人民幣才行。而參照前幾個季度的數據,蔚來汽車似乎很難實現那么多的研發投入。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研發投入規模與產品力是直接掛鉤的,你自己預計的研發投入都沒法完成,又怎么讓市場相信品牌旗下產品有足夠的產品力表現呢?這或許會讓蔚來的研發實力和產品實力遭受質疑。
研發之外,蔚來汽車在用戶運營層面也頗有槽點。
近年來,隨著蔚來汽車賣出的車輛越來越多,如何服務好存量用戶需求、為后續用戶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正成為考驗品牌的重大問題。
在換電站配備上,根據蔚來汽車近期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其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的換電站數量大概是六百座,這個數量相比于大量用戶的廣泛需求而言還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蔚來汽車換電站的建設成本不低,這讓人比較擔心其未來的擴張速度。更重要的是,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流還是充電樁,蔚來汽車的換電站能否在未來得到用戶的廣泛接受還是個未知數,這些問題都將考驗著廠商未來持續的運營能力。
而在產品力相關因素上,蔚來汽車還曾因為自動駕駛爭議、座椅風波等而陷入不小的輿論紛爭中,這些都表明蔚來汽車在面對日益龐大的用戶群體時仍需要不斷提升自己。
有意思的是,近期蔚來汽車還因良好的毛利率表現而遭受了一些非議。根據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蔚來汽車在今年三季度的毛利率達到了18%,這個毛利數據在汽車行業內都算得上高的,這種現狀不免會讓一些消費者認為蔚來汽車價格虛高。
總體來看,雖然蔚來汽車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各項核心業績指標的表現都還不錯,但它在增長、競品對比等維度之下優勢并不大,甚至在一些方面還顯現出不少的不足,這預示了蔚來汽車以后的路將會持續不好走。
蔚來汽車目前的造車新勢力“老大”不好當,上有以特斯拉、比亞迪等為代表的行業巨頭,下有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等其它新勢力的虎視眈眈,再加上全球互聯網、科技巨頭們爭相進入造車領域,蔚來汽車必須一刻也不能松懈才行。否則,說不定哪家就會突然蹦出來搶占蔚來汽車的市場地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于見專欄”(ID:yujianzhuanlan),作者:于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