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蕖
乘著北京冬奧會的東風,滑雪和冰上運動成功走向大眾。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自2015年我國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有3.46億人參與了冰雪運動,實現了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
曾被視為小眾運動的中國冰雪運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步催生冰雪體驗、冰雪培訓和冰雪旅游等新業態,形成一個極富潛力的市場。
“冷資源”釋放“熱效應”
在過去的幾年里,以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我國冰雪產業迎來了“高峰時刻”,冰雪經濟呈現出“冷資源”釋放“熱效應”的發展態勢。無論是與之相關的消費市場、制造企業還是產業投資,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市場急速升溫
與冰雪運動強國相比,中國冰雪運動的起步時間晚、群眾參與面不廣、產業基礎薄弱。我國冰雪產業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當時人工冰場和滑雪場尚未建立,冰雪運動還在采用真冰和真雪。直到2002年運動員楊揚奪得第一枚冬奧金牌,冰雪產業才逐漸獲得市場認可。但由于生產條件有限、場館集中在東北及京津冀地區、管理服務人才培養供應不足等原因,冰雪運動未在國內大范圍普及。
從2015年中國獲得冬奧會舉辦權后,冰雪運動開始在大江南北流行起來,冰雪產業市場急速升溫。由Mob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滑雪行業白皮書》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9年,中國滑雪裝備市場規模從32.2億元增長至117.5億元;滑雪培訓市場規模從42億元增長至69.1億元,年均增長10.47%。國際數據(亞洲)集團聯合華騰冰雪產業機構推出的《2021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則顯示,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已達到6000億元,有業內人
士預估,這一數字未來將達萬億元。
明星企業嶄露頭角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冰雪產業公司借助北京冬奧會的東風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天眼查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有8500家從事冰雪運動的相關企業,其中2021年新增1400家冰雪運動相關企業。這些企業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開始布局冰雪運動領域的上、中、下游。
綜合來看,冰雪產業的上游主體是冰雪裝備零部件與冰雪裝備供應企業,中游主體是冰雪場地供應商、冰雪運動培訓企業、賽事舉辦、冰雪旅游等,下游主體是面向用戶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而像啟迪冰雪、圣祥滑雪、芬瀾雪動、艾斯特、龐巴迪、三夫戶外、探路者、迪卡儂等業內頭部品牌,也最大限度地借助互聯網優勢嶄露頭角,一躍成為“明星企業”,并加速完成對整個賽道的補充和完善。
投融資步伐加快
自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以來,各方資本聞風而動,中國冰雪產業投資迎來了突破性的發展。受疫情影響,2020年教育培訓產業和旅游業遭遇重大打擊,冰雪產業融資也隨之降至冰點,而到2021年則迎來了一個小高峰。
據統計,2021年冰雪領域共有9家企業完成13筆融資,部分單筆投融資金額過億元,其中有三家企業在一年內分別完成兩輪融資。同時,以高瓴創投、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等為代表的知名投資機構紛紛入局中國冰雪賽道。
政策、基礎設施和平臺多方助力
毋庸置疑的是,冰雪賽道的崛起,除了得益于2022北京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外,也與國家政策的推進、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各大平臺的布局密切相關。
隨著冬季奧林匹克“北京周期”來臨,國家政策不斷釋放推動力,構成助推冰雪消費的重要引擎。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我國鼓勵冰雪產業發展的政策超過14項,內容涉及冰雪消費、冰雪運動、冰雪器材裝備和場地設施等。2016-2020年間,《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國冰雪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2年)》《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年)》《全國冬季項目體育競賽管理辦法(試行)》等多項推動冰雪產業發展的政策陸續發布。
同時,各地基礎設施的加速完善,也讓冰雪運動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成為新的全民運動。
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初,中國各地已建成654塊標準冰場和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的增幅分別達到317%和41%。地方政府為了讓城市居民就近上冰雪花了不少心思,例如貴州六盤水打造“南國冰雪城”,海南三亞啟動“冰上家庭體驗課”,湖北神農架舉辦“滑雪達人對抗賽”,河北衡水則在公園、商場和各個門店開設了上百個冰雪運動體驗區,濟南泉城公園建成了冰雪大世界并正式對外開放……各省份冰雪場所的建設運營正在逐步走向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平臺的一系列布局,也成為了冰雪運動的催化劑。
由于國家大力推動冰雪運動,電商平臺開始早早涌入這片藍海。比如天貓從2017年開始重點投入冰雪賽道,當年底推出“天貓冰雪節”活動。2021年,天貓將運動戶外升級為一級部門,在冰雪品類投入更多資源并逐年加碼?!?022年天貓滑雪運動品類趨勢報告》顯示,2021年有近100個時尚大牌在天貓發售滑雪類服飾、設備,在天貓平臺上,與滑雪相關的新品牌數量同比翻了兩倍。此外,一些國產小眾品牌也在突圍。各大品牌正借助天貓的數字化能力,加速實現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融合。
內容平臺也將目光投向了這一賽道。例如,小紅書推出了“小紅書冰雪季”活動,邀請博主發布“玩滑雪、曬裝備、學技巧”的圖文視頻,并給予流量扶持;抖音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了不少與冬奧相關的話題,經過流量曝光推廣冰雪運動;愛奇藝還特地推出了一檔滑雪綜藝《超有趣滑雪大會》,普及冰雪運動知識。
《2021年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以冰雪場地設施建設運營為基礎、冰雪大眾休閑健身和競賽表演為核心、以冰雪體育旅游為帶動、以冰雪裝備制造為支撐的冰雪產業體系,正在加速集聚。
爆火背后仍需冷靜思考
據了解,我國冰雪運動產業方興未艾,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健身休閑為主,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運動培訓和體育旅游等業態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冰雪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冰雪運動“門檻高”“費用貴”,大眾對冰雪運動喜愛程度雖高,但認知水平偏低。
相比球類運動等大眾運動,冰雪運動具有較高的專業門檻,尤其滑雪原本是一項極限運動,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都有較高的危險性,這也是阻礙冰雪運動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根據《中國滑雪行業白皮書》的數據,滑雪愛好者的主力群體以男性、年輕人為主,年齡分布集中在25-35歲,極少有超過40歲的人參與滑雪。也有調查顯示,在家庭引導及學校教育方面,僅有3.9%的中學生在學校接受冰雪運動教育課程,14.9%的家長帶孩子參加過冰雪運動,專業性冰雪運動參加比例則不超過5%。
同時,滑雪運動費用較高,置辦滑雪裝備動輒上千元,入門體驗者的消費層級低一些,但在一名雪友從體驗者到愛好者最后進階到發燒友的過程中,隨著滑雪技術的進步,其對滑雪裝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往往會歷經從租賃到購買,再從入門到高端的過程。
較高的門檻和高昂的價格導致冰雪運動用戶黏性不高,目前國內80%的滑雪場為初級雪場,也稱“新手體驗場”,大部分人還停留在“體驗式滑雪”階段。
另一方面,當前冰雪運動產業缺乏產業管理人才、教練團隊、市場教育體系等支撐。
根據頭豹研究院在2019年發布的《體育行業概覽報告》,中國冰雪運動教練員缺口約2萬人,教練員供需矛盾已經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
要解決冰雪運動教練員缺口的問題,除了要加大力度培養專業人才和儲備人才,還要加速引進國際專業人才。自2018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各級政府部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冬奧會冰雪人才引進和培養的政策。目前冰雪運動教練仍缺乏統一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加快打造出一套系統化的冰雪運動人才培訓和培養體系迫在眉睫。
此外,現階段我國冰雪產業盈利模式尚不成熟,面臨經營困境。
以室外滑雪館為例,前期建設場館需要投入的資金數額較大,同時還需要人工造雪機等后期設備運維成本,在短時間內難以實現盈利,整體投資回報率并不理想,國內滑雪場的商業路徑目前仍然不夠清晰。
總體而言,受專業門檻、費用和商業模式等限制,縱然冰雪運動的發展前景一片大好,但仍需不斷完善各項政策和加大支持力度,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