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俊杰
十五周年時,我對編輯部說:新的起點,新的期望。一晃五年過去,站在二十周年的發展節點,我想說:新的征程,新的目標。
對于一本刊物來說,二十年成長不易?!睹浇椤返亩?,其實也是廣告學院的二十年,是廣告營銷的二十年,也是媒介傳播的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里,我們從專業視角出發,作為一個記錄者和守望者,編纂產業與行業的重大事件;在這二十年里,我們從研究目的出發,作為一個把脈者和診斷者,探尋行業與機構的發展方向。在雜志十五周年時,我說《媒介》是一本年鑒,是一個平臺,是一種獨立的存在,樹立了自己的影響力與品牌力,也希望《媒介》成為智囊團與思想庫。站在二十周年的今天看過去五年,當時的期望基本實現,但我們并不能就此止步,因為業界前行的步伐已經邁上了全新的臺階。
大融合與大發展,需要我們具備更強的實踐力?!睹浇椤凡皇且槐炯兇鈱W術化的刊物,從創刊之日起,我們就堅定了自身緊扣產業發展的定位。一路走來,我們從數字化、產業化到融合化,見證了中國乃至世界傳媒產業的變遷。時至今日,中國的媒體與中國的傳媒,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融合發展,進入了一個由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所交織建構的超大規模融合產業。然而,融合并非一帆風順,產業并非所向披靡。在融合的背后,有產業的陣痛,有行業的盲點,有學術的焦灼,有機構的踟躕。作為產業中聯結學術與行業的角色,《媒介》必然進入全新的征程,需要全新的目標。
大數據與大智能,需要我們具備更強的研究力?!睹浇椤凡皇且粋€純粹的事件旁觀者與記錄者,我們還是傳媒產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甚至引領者。在很多時候,因為身處學界與業界的交點,我們往往更早地嗅探到行業變化的風向,也更有機會將理論思想與實踐探索相結合。關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的研究,我們確實在過去五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然而,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融合帶來的是不同行業的交叉,技術帶來的是不同領域的匯聚,想要持續實現智囊與智庫的功能,《媒介》必然進入全新的征程,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變局與大拐點,需要我們具備更強的前瞻力。一場全球范圍內的疫情成為了人類發展的重大變局與拐點,“百年未有”名副其實。在這樣的時代與環境中,沒有任何一個角色可以獨善其身,《媒介》亦不例外。既然是一個信息交互的平臺,既然定下了“傳媒影響世界,我們影響媒介”的基調,雜志就必然需要更強的前瞻力,能夠在變局與拐點之下堅守自身的職責,迎合時代的需求,引領行業的思考,提供前行的助力。從這個角度而言,與傳媒產業共進退的《媒介》,必然進入全新的征程,聚焦更廣闊的世界。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媒介》經歷過各種發展的挫折,也迎接了各種成長的挑戰。站在二十年發展的新節點中,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在積淀與儲備之上,在隊伍與品牌之上,擁有更加遠大的目標與理想。
會有新的征程,會有新的目標。